Category: 專欄文章

【專欄文章】2017年9月15日 AM730 馬不受保

馬季開鑼才兩個星期,已經意外連連。除了在上星期日騎師黎海榮策騎「育成寶貝」墮馬外,上周二的行馬機1死8傷離奇事件更是聞所未聞!那天練馬師麥菲文安排了9匹馬到行馬機踱步操練,據說是其中一隻馬匹情緒不安或受驚,未幾失蹄倒地,阻礙了隨後馬格移動,形了成骨牌效應,九匹馬前仆後繼,而行馬機仍不停轉動下造成1死8傷的慘劇! 應該是我太天真了,在絕大部分香港人或馬迷眼中,這都根本算不上是甚麼慘劇。不過是漫長馬季中的一段小插曲,在賽馬的世界,意外之於馬匹是日常。在賽事中你看到的只是部分,公眾不知道的又有幾多呢?這些「雞毛蒜皮」的事,馬會認為不值一提。 馬會沒有機制將未有報名出賽的馬匹的傷病事故全部公開,每年都有大量馬匹因各種傷病事故退役,牠們是甚麼傷病?背後原因為何?退役後命運如何?要被人道毀滅?因為不涉及公眾利益,馬會都不會特別公布。今次的行馬機意外發生在上星期二,但如此「罕見」事件馬會卻隻字不提,只在馬圈口耳相傳幾天後才在傳媒追問下作出回應。其中一匹受傷的馬匹「宸龍」在事後退出了周日的賽事,馬會公布的原因竟然是「中暑及精神不振」。 而到今日,馬會依然沒有打算交代事件詳情,是人為失誤?是機件故障?還是行馬機設計上有危險?還是程序上有改善必要?還是說穿了,大家都不大上心,很快大家又把焦點放在下次賽事了。哪怕你是馬王級如「佳龍駒」,墮馬離世不到一星期,大家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至於今次被犧牲了的「超強奇兵」,馬主們應該是有買保險的,但可惜,保障的是馬主,而不是馬匹。在香港賽馬的世界,馬會、馬主、馬迷的利益永遠放在前面,而馬匹,是永遠沒有保險賠償的。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09月12日 now新聞 說涼薄

何謂涼?何謂薄?涼是內裡的,指內心冰冷,無情無義,對人情世態無動於衷。薄是外表的,言行面相都寡情薄倖,傷害別人是等閒事。涼薄的人,是由內到外處處都顯得冷血無情,像行屍般,對愛恨對錯毫不在乎。說一個人涼薄,真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指控。  我們不會說一個小偷涼薄,他不過是貪心自私。也未必會說一個殺人犯涼薄,如果他殺人是出於仇恨的話,即是他依然有「情」,我們常說黑社會也有情有義大抵就是這個意思。人要去到涼薄的地步,也真不容易,可能是先天的性格缺陷,也可能是曾經滄海,歷盡不為外人道的打擊。 涼薄不是尖酸刻薄,隨便說說而已。近年在社交網站很流行叫人「落地獄」「死全家」。這絕對不是涼薄,不過是口臭口賤! 能夠如此激動去詛咒別人,字裡行間都見到七情上面,離涼薄遠矣。 我經驗過較接近涼薄的,是人類對動物生命的冷漠。幾年前我診所救了一隻貓叫麗麗,牠的一隻後腳被人整整齊齊的從大腿頂端斬去!一隻才幾個月大的小貓血淋淋的放在診症檯上,就像街市豬肉檯上冰冷的屍體。義工們前往報警求助,卻受到冷待。當我找警民關係科的協助,卻換來一句:「一隻貓啫!」這輕描淡寫的一句,反映出說者不能感受到動物的痛,也意識不到施虐者的兇殘。不要說到同理心,連基本惻隱之心也欠奉。 我從來沒有要求警方要愛護動物,但如果對有血有肉的生命被折磨卻無動於衷,還語帶卑鄙視,這是涼薄。 另一個人所共知的涼薄例子,三年前一隻唐狗叫「未雪」,誤闖入了鐵路範圍,港鐵職員在沒有驅趕狗隻離開路軌前,幾乎肯定狗狗會被列車輾過仍堅持啟動列車,最後有人拍下了狗狗魂斷路軌上的照片,頭臚爆烈,腦漿飛濺。 然而卻有人嗤之以鼻,又是那一句:「畜生黎啫」! 2012年在順利村,幾個年青人把一隻街貓當皮球圍著踢,貓被踢至內臟爆破,顎骨碎裂。當動物躺在地上無力掙扎,絕望的吐著血等待死亡,年青人卻在嘻哈拍掌,樂在其中。他們和這隻貓無仇無怨,沒有一個要傷害牠的理由,只因為他們對動物涼薄。 不錯,涼薄的人類對溫血的動物是沒有感覺的。動物對於他們來說只是食物、玩具、(生財)工具。你看那成千上萬被禁室培育的純種貓狗,幾十隻動物困在一二百呎的地方,被強行餵食了「春藥」的動物被困在籠裡不停交配。在自己的糞便中起居飲食,僥幸的及早病死,不然就要在地獄裡做五年的生仔機器。 為的就是要供應那龐大的寵物市場,而買的、賣的對寵物繁殖背後動物如何被剝削,虐待,殺害…統統不聞不問。一個社會,容許或縱容這等涼薄,是因為政府本身一樣涼薄。 我不肯定今日一班年青人對建制對高官對權貴的不客氣不合作不服從的種種對抗行為是否等同涼薄。但應該怎也及不上那每年至少六百幾個虐待動物的人涼薄(當中不少是年青人)。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文明,我們一直活在一個如此躁動不安,市儈勢利,一切建基於股價樓價的社會,這涼薄的氣候似乎是成年人為下一代悉心打造的。 當政府高官、社會賢達或權貴之士動不動就批評時下年青人涼薄,是真的超越了他們的道德底線?還是挑戰了他們的地位?丟了他們的面子?! 要遺撼要譴責要追疚的,其實又怎會是一兩個人?   人面獸心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活到中年,才絕望地明白最愛的還是動物,最弱勢的也是動物。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原文: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35695&catCode=126&topicId=658&main=y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9月8日 AM730 困養寵物

我家中收養了不少私人繁殖場遺棄出來的貓咪,甚麼品種都有,託賴尚算健康,就是莫名其妙的很多貓咪都有耳朵的問題。有一隻左耳長期發炎,對甚麼抗生素都有抗藥性。有一隻的右耳經常有耳蝨,防不勝防。近日又有一隻患上耳血腫。這都是貓狗常見的耳病,大概是由於耳朵因不同原因強烈痕癢,不懂自律的貓咪自然會過度搔抓、甩頭,最後耳廓內皮下血管破裂,血液蓄積於耳軟骨和皮膚之間而形成血腫。 即使自己開設獸醫診所,面對家養動物的健康困擾,我一樣不能倖免於難。這兩星期除了要照顧手術後的病貓,為防再有貓咪中招,每天早晚的節目就是和不同的性格的貓鬥智鬥力清洗耳洞,彼此都疲憊不堪。 身邊有朋友好奇問,動物應該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特別貓咪最愛自己清潔,為甚麼人類要主動介入幫牠們洗耳仔?這個看似很低能很無聊的問題,其實發人深省。動物不是有自己求生並適應不同環境的本能嗎?地球上那麼多動物為何偏偏要幫家裡的貓咪洗耳仔? 是人類多此一舉,還是這是動物的能力退化了我常幻想,如果將家中的貓咪放到街上,給他們自由的天空,卻同時要牠們服從「適者生存」的法則。相信這班嬌生慣養的「寵物」很快就被「大自然」淘汰,身體種種的健康問題都會陸續跑出來。因為牠們根本不屬於大自然,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寵物」,而其討人歡心之處也正正於此: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永遠要傻頭傻腦的對主人千依百順,生死都由你控制。 作為一個動物維權分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地球上再沒有「寵物繁殖」。雖然我很享受和動物相處的日子,但要為此而扭曲了動物的天性、剝削了牠們的自由、甚至抑壓了牠們的本能,這是最叫人難堪的無奈。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09月05日 now新聞 袋袋不平安

在臉書會經常出現一些很搶眼球的轉載,關於海內外各地的中國人虐待動物的惡行,大家除了積極留言惡毒咀咒,通常很快就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是最野蠻最不文明的民族。 近日網上又瘋傳一段很令人不安的視頻,一名居澳華人在墨爾本向一頭野生袋鼠施虐,連割袋鼠19刀致死,兇殘之處令人髮指。未幾該中國男子已被澳洲警方拘捕,澳洲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亦從「虐待動物」方向展開調查。 一如既往,在網上絕大部份的討論都聚焦在該男子的身份上:中國人! 澳洲人痛罵中國人一向對動物不友善,是野蠻人。內地網民也狠批他丟自己民族的臉,影衰同胞!香港有不少人轉載此新聞,也鮮有提及到受害的袋鼠,更枉論袋鼠在澳洲的處境。 這些「食花生」的帖子,主角原來都是醜陋的中國人,而不是被虐待的動物。 設想如果施虐者不是中國人而是當地澳洲人,相信只是小事一宗,誰也懶得在臉書上分享,而事實上澳洲不少牧場時有動物被虐待,根本沒有人會大驚小怪。可能同情袋鼠沒有市場?仇視中國人就大有市場了。 我當然不是為中國人說項(犯不著政治不正確),大部份中國人不愛護動物是事實,但在澳洲獵殺袋鼠是合法的也是事實。而那位仁兄不過是違反了射殺袋鼠的條例,沒有對準袋鼠的頭部開槍,而在袋鼠受傷後不是射擊牠的心臟而是用刺刀去傷害袋鼠。 當大家清算這位野蠻的中國人的同時,有否留意到澳洲的「袋鼠政策」可能更野蠻更荒謬。當有人發帖說「袋鼠很可愛啊,為什麼要傷害牠們」時,是否認為日復一日的血腥大屠殺就不是傷害? 袋鼠是澳洲國徽上的國家動物,想起澳洲就想起袋鼠,彼此不能切割,其關係比中國與熊貓更親密。然而這些年來袋鼠在澳洲的繁衍速度嚴重失控,據說是由於袋鼠的天敵塔斯馬尼亞虎及澳洲野犬(DINGO)的數目下降,太多的袋鼠破壞了澳洲的生態平衡,澳洲政府在過去十年就一直提倡「清理袋鼠計劃」,以保護瀕危的草地和所謂的生態平衡。 來看看幾個簡單的數據:根據澳大利亞環境與能源部的資料顯示,單是2015年在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和西澳地區,就有一百六十多萬隻袋鼠被捕殺。而之前每年都有一百萬上下的袋鼠透過政府及民間的「清理」行動被消滅。這些袋鼠大部份被製造成狗糧,有內銷也有出口,也有被製成肉食,但澳洲人對袋鼠肉不大感興趣,所以袋鼠肉以出口為主。目前袋鼠肉已出口至全球60多個國家,香港也是其中一個可以食到袋鼠的城市。至於澳洲政府,也積極推廣國民多吃袋鼠肉,大讚其肉質鮮嫩有口感。又可幫助生態平衡,一舉多得! 在澳洲,這種對野生動物的「清理政策」也不單應用於袋鼠,野貓太多,就要殺,野兔太多,也要殺。野生動物也可成為食用動物,只要最後加一句物種保育,平衡生態就可以自圓其說。 將被控告虐待動物的那位中國被告或者有點莫名奇妙吧,這個國家明明鼓勵我們對野生動物進行大屠殺,又如何為自己套上一個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光環呢?何解會對這一頭袋鼠如此著緊?!如果說要為這一頭袋鼠討回公道,那幾百萬隻死於政策下的袋鼠又死不足惜嗎? 動物最大的天敵肯定不是中國人,而是自私而偽善的人類。   人面獸心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活到中年,才絕望地明白最愛的還是動物,最弱勢的也是動物。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原文: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34859&catCode=126&topicId=658&main=y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9月1日 AM730 蟑螂逃生實錄

在天鴿蹂躪澳門期間,網上瘋傳一段視頻,在筷子基一帶赫現成千上萬的蟑螂慌忙逃生。場面令人毛骨悚然,我想起猶有餘悸。真佩服那位拍攝者的勇氣,可以冷靜地紀錄了這大自然的奇景。 的確,這是一段可以放在discovery channel的大自然實錄,展示了動物或昆蟲如何憑很純粹的本能,與大自然的變化共進退,只為求生。這群蟑螂不懂上網,沒有手機,也沒有廣播系統通布風暴消息。但當暴潮來襲,在洪水淹至之前,他們可以及時捨棄自己一直安居的溝渠,全身而退,湧至地面,過程中當然難免死傷,但我想這一族蟑螂最後都保得住八九,後來遷徙到哪裡就不得而知。 反觀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擁有最高的科技以觀星測象,有各種的儀器預測風暴的路徑。有太多的專家去預視風暴潮的破壞力。我們彷彿掌握了一切,最後都統統錯判,一敗塗地。到頭來輸給了蟑螂們的直覺。 退一步說,即使我們沒有低估「天鴿」的殺傷力,卻可能高估了自己的防禦能力。我們以為自己活在一個先進繁榮的城市,那在地面上的建築璀璨宏偉,令人目眩!那前衛的設計,大型的基建,之前都叫人引以為榮。但在地底下的呢?我們都不得而知,懶得關心。當潮水災難式的倒灌,這個城市就不堪一擊。一夜之間成為澤國。財物付諸流水,人命葬身於這虛有其表的文明。 香港和澳門已經很得天獨厚,沒有經歷如其他東南亞國家大型的天災。我們自以為是,以為一切的安穩都是必然的。與其說我們早已喪失了動物及昆蟲們那份對大自然敏銳的觸覺,不如說我們缺乏了對大自然的敬畏。 當一場風一場雨可以幾乎毀了我們的文明,我們才驚覺自己的傲慢與短視。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8月25日 AM730 熱死馬,跑死馬!

執筆時外面氣溫36度,創了今年新高。天文台預測過幾天最高氣溫會突破37度,是史上最熱的香港嗎? 天氣一年比一年熱已是無可爭議亦無可逆轉的事實。可以預期,在不久將來,我們要經歷40度的夏天。 但與此同時,香港的賽馬越跑越兇。這教我不得不為競賽馬憂心。兩個星期後香港馬季又開鑼了。可能有幸避過35度,但也難免要忍受很多32度以上高溫的賽馬天。 很多年前香港尚有黃昏馬,算是不人道中相對文明的安排。 但後來馬會引入了足球博彩,很多外國的直播賽事都在香港的8點後開賽,而且都會接受即時即場投注。而香港很多馬迷和球迷的身份都是重疊的,辦黃昏馬豈不是自己跟自己打對台?當然也可以說是為免波馬迷身在馬場而心繫英超,疲於奔命的兩邊投注,取消黃昏馬是可以平衡各方利益的。但可惜是,就是沒有顧及馬匹的利益。記憶中好像2003年黃昏馬就成為絕響。當看到馬匹在烈日當空下汗如泉湧渾身濕透,我們是真的沒有半點歉意嗎? 事實上,在現存的機制下是有不少空間可以改動的。首先,馬會其實可以積極考慮重新編排黃昏馬,可以在下午4點15分開賽只跑8場至晚上8時,就可以減少對英超西甲投注的影響。又或者可以讓馬匹提早在7月歇暑,延後至10月才開賽。又可以退一步在7月至9月每周只安排一次賽事。再退一步或者可以增加星期三夜馬的場次,相應減少周末日馬的場次。 我明白減少了賽事會直接影響馬會的收入,但難道為了增加收入我們就可以無止境增加賽事?那是否到一天要全年跑馬?每日跑馬?你立即會答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心目中其實都知道是有一個限度,一條底線的。而這條線如何劃?在哪裡劃?就要看香港人有多文明了。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08月22日 now新聞 日落梅窩

上週和友人帶狗狗到梅窩渡假。週日的梅窩很寧靜,沙灘上人不算多,卻也有不少人和狗狗一起弄潮。 大人小朋友狗狗背著徐徐落下的斜陽,在海灘上你追我逐,嘻哈笑聲不絕。 以為這已是繁囂城市裡最難能可貴的光景?還未算,當海水慢慢的退下,黃昏夕照,幾隻黃牛慢條斯理的從石屎路段走入沙灘,原來還有另一批黃牛殿後,整個牛隊散亂中卻又很有隊形。身型魁梧的牛牛一隻已佔用了整條行人路,在梅窩的居民當然知道這是日常,見怪不怪,人和單車都會自發讓路,聽不到一句怨言。至於外來的遊客就難掩興奮,抓緊機會和大小牛牛自拍。可幸牛牛也是我行我素,不怕滋擾,一隻隻各就各位,陸續散落在沙灘上,悠然自得的躺下休息。細心點算,一共26隻。那一刻,沙灘上有人有狗有牛,在昏黃的天色,暗藍的海水輝映下,構成一幅和諧寧靜的人間仙境。看得城市人都醉了。 但很快我就知道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有一位外藉人士經過,很不滿的爆了一句粗口,再說:send all the cows out of here!然後就怒氣沖沖的走了! 別以為外國人就一定是愛動物的,或一定比市儈的香港人明事理。 據說近年來不少中產之士想在昂貴的愉景灣之外找個次選,就搬入了樓價較便宜的梅窩。他們一心想享受大自然的寧靜及舒適,卻又不滿牛牛帶來的種種麻煩,例如牠們會佔用馬路又會撒滿一地牛屎。當然像這種不喜歡牛的非原居民可能只是少數。但面對著梅窩急促的發展,牛牛已逐漸成為不少人的「眼中釘」。 今日的梅窩,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起了無可避免、翻天覆地的轉變。即使不過是幾年前,梅窩都沒有居屋,沒有starbuck,沒有759。今日在梅窩居住的,有多少是原居民?有多少是熟悉梅窩的歷史?又有多少知道梅窩牛牛的故事?真心認同這些黃牛本來就是梅窩的一份子,是最老資格的原居民的,又有多少人? 那些偶爾跑來渡假的,被那片刻的詩情畫意迷住了,卻又那裡知道梅窩牛牛的窘境? 梅窩牛的去留,在過去十幾年一直備受爭議。2005 年漁護署早就試過強行搬牛,過程中有受傷的,有不少被人道毀滅的。 計劃被民間組織喊停後,漁護署於2013年又重施故技要搬牛,想把大嶼山的牛和西貢的牛跨區調遷,這個荒謬絕倫的想法把幾隻「試驗品」害得不似牛形,後來又被多個動保組織群起反對而擱置。往年政府死心不息,又建議把梅窩牛搬到索罟群島其中一個無人島大鴉洲,在這無人荒島上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牛隻就自然慢慢消失。如此詭計自然遇到一面倒的反對。輾轉至今政府依然未想出完美的搬(滅)牛方案。但大嶼山的發展如此火熱,梅窩的人與車只會愈來愈多。2018年梅窩有公屋了,「可持續大嶼藍圖」公佈了,預期「東大嶼都會」填海後將提供大量土地作發展用途,大嶼山人口可能翻幾翻到100萬。如此,這一群一直徘徊在十幾二十隻的梅窩黃牛,最後還能敵得過發展的硬道理,苟且在沙灘安渡餘生嗎? 對於阻礙發展的人和事,政府的態度一向是除之而後快。人尚且會作一點賠償,牛在他們眼中卻是分文不值。對於民間組織強烈建議為牛隻在梅窩原區興建牛棚,讓牠們安享晚年,政府可以冷漠得如斯直接:「本署目前未有計劃以公帑圈養和長期照顧流浪牛群。」 對於遊客來說,沙灘上的黃牛可能只是景點。 而對於政府來說,牛群是流浪動物,是發展的障礙。對於動保人士來說,牛群可能只是另一個議題,是要保護的生命。然而對於梅窩這片土地,這群牛是不能切割的歷史,是牛牛和原居民用血汗打造出來的美麗小島。沒有牛,根本就不是梅窩。把牛搬走,等於拆散了家人。到一天黃牛在這小島上被滅絕了,就等同是「家破人亡」。 我不敢想像十年後再踏足梅窩,這裡會否已變成一個沸沸揚揚的遊客區?在沙灘沿岸填滿了酒吧食肆,被打造成離島的蘭桂坊?也可能是另一個愉景灣?高級的會所,大型的商場。在這璀璨繁榮的新市鎮,可能會找到一個博物館,介紹梅窩的歷史,訴說黃牛的老故事。 而沙灘上斜陽夕照黃牛的風光,已成絕響。   人面獸心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活到中年,才絕望地明白最愛的還是動物,最弱勢的也是動物。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原文: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33113&catCode=126&topicId=658&main=y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8月18日 AM730 五年後又執粒

五年前,強颱風韋森特襲港,將6個共載150噸塑膠原料「聚丙烯」的貨櫃吹倒,百幾噸膠粒肆虐香港水域,無遠弗屆,造成了空前的膠災膠難!當年政府被人炮轟延遲公布,甚至隱瞞事件,最後要全城市民自發去執手尾以減低對環境的傷害。不同團體不同階層老中青小孩聯群結隊的自發去清理災場,十幾個海灘每個少說也有幾百人,這種「香港自救」的場面如今想起也為之動容。 事隔5年,又是8月,歷史再重現。兩艘貨船在珠江口水域相撞,漏出大量棕櫚硬脂,隨海水漂向香港水域。同樣又有十幾個泳灘陸續封閉,政府又被炮轟遲了兩日公布。延誤了補救的最佳時機! 今次的棕櫚硬脂不是一粒粒,而是「一嚿嚿」的,觀感上比聚丙烯更加嘔心,所到之處令海水「油淋淋」的,很難令人信服政府所說的「無毒無害」。在重災區長州和南丫島,已陸續發現有死魚漂浮,部分魚鰓位置就有棕櫚硬脂,傳出陣陣惡臭。亦有專家指出,2014年英國的泳灘亦曾出現棕櫚硬脂,有狗隻懷疑因吞了固體棕櫚油而中毒死亡,動物的腎和肝都被這種物質嚴重破壞。本來打算周末帶狗狗到梅窩游水,看來要讓狗狗掃興了。 但最教人奇怪的是,今次流出海面的異物估計近九千噸,卻未有觸發起有「全城參予」的「執膠熱潮」。發起「自救行動」的團體不像當年多,參予的市民更遠遠不像上次踴躍。是我們早已習慣了或接受了香港的環境被不斷破壞?這種事年來重複又重複,執得一時,執唔到一世!又或者我們「醒悟」過來,不願意再幫失職的政府官員抹屁股?又會不,多年來積壓的無力感令我們已不像以前那麼愛香港。 慢慢的心灰意冷,只想自求多福、獨善其身?就正如我們無能為力的看著白海豚一條一條的消失。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Read More

【專欄文章】2017年08月15日 now新聞 恩將仇報

每次天災,我們都會見到搜索犬。 災情嚴重的,聞說過有「義犬」在災場工作至筋疲力竭至死。 我相信狗狗沒有太複雜太深層的思想,不會有什麼捨身救人的情操或理想。至死不休大抵只是出於對主人的「絕對服從」,「絕對忠誠」而已。這也是最容易被人類善用(利用)的地方。 今次九寨溝大地震也不例外,一隻又一隻的搜索犬運送到現場救災。有內地朋友傳來一張在其中一個地震災區拍攝的照片。(我沒有辦法確定照片來源,也不能百份百肯定是今次地震的照片)照片裡有一隊搜救人員及一隻搜索犬,而他們就正正站在一間餐館前面,準備入內搜救。 而店前清楚看到幾個大字:「狗肉火鍋」。 這個荒謬到令人難堪的場面我們可以如何理解?世間上「以德報怨」之最也莫過於此吧! 如果狗狗有靈性,知道這裡就是無數自己同伴葬身之處,而自己正被派去救出那些手刃自己同伴的仇人,牠還會義無反顧去闖入災場嗎?牠會違背上司命令嗎?還是會認為救人是自己天職,好人壞人都要救?!還是依然忠心耿耿,唯命是從。 慶幸搜索犬目不識丁,看不懂「狗肉火鍋」這四個大字,不用經歷這痛苦的思想鬥爭。 就算進入店內看到、嗅到有狗肉應該也不會影響牠的搜索工作。 拯救隊當然也會大公無私,那管你是食素還是食狗,也會派犬上陣,救人要緊! 說不定在搜救隊員中也有幾個好此道者,平日偶有光顧此店也不足為奇。 四川雖然不像廣西玉林每年有狗肉節,但四川人吃起狗肉來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容小覷!狗肉火鍋可說是風行四川。隨便找本食譜也有介紹:「狗肉營養豐富。冬吃驅寒,夏吃避暑,滋補強身,延年益壽功效。狗肉火鍋口味屬於咸鮮。火鍋肉香不膩,瘦而不柴,湯鮮爽口。四川狗肉火鍋吸收了東北 「狗肉火鍋」 和貴陽 「花江狗肉」 的特色, 現已風行四川各地。成品肉質細嫩, 味道濃香, 冬日食用祛寒強身。」 
所以今次地震禍及幾間狗肉店實不足為奇。而不禁令人深思的是,假設該店內最後真的有人被搜索犬發現並救離災場,他們在劫後餘生還會賣狗肉嗎?如果會,這就把「恩將仇報」演繹得最淋漓盡緻了。 所以,請那些堅持吃狗肉是天經地義的國內朋友,不要再振振有詞的說「你們可以吃豬肉,為什麼不讓我們吃狗肉」?!我重申,什麼動物也不應該吃,食物有很多可以選擇,我們文明人應該慢慢、慢慢的走上吃素之路,不再傷害動物。但吃狗肉除了是傷害動物之餘,還添加了一份忘恩負義、冷血不仁的罪名。我們人類看準了狗隻的忠心可靠,主動將牠們繁殖成為工作犬為人類工作,之後又大量生產成為寵物,做我們的朋友。今時今日,很難想像人類的社會可以沒有狗!我們苦悶時有狗狗陪伴,有需要時有狗狗輔助(導盲犬),要維持治安時有警犬緝私犬,遇有天災我們又有搜索犬。 難道連肚餓時也要打牠們主意??你吃一隻狗時,有想過牠們即使沒有直接幫過你或救過你,也的確貢獻過人類嗎?這頭永遠對你搖著尾巴隨傳隨到、有靈性有感情、大部份人都公認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其實你們是怎麼吃得下的?   人面獸心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活到中年,才絕望地明白最愛的還是動物,最弱勢的也是動物。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原文: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232208&catCode=126&topicId=658&main=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