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專欄文章
【專欄文章】2014年3月8日 信報 認識狗殺手 – 心絲蟲
心絲蟲,一個狗主聞之色變的名字。狗隻一旦受感染,足以致命。狗是通過蚊叮而被感染的。 蚊子從已感染的狗吸入心絲蟲幼蟲並帶往其他狗的主體。所以新界區會出現較多的心絲蟲感染,而港島或市區則相對少見。 微絲蚴(第一期幼蟲) 當成年雄性和雌性蠕蟲交配,心絲蟲不像其他寄生蟲生蛋,而是會產下幼蟲微絲蚴。微絲蚴被釋放到血液循環系統中, 等待蚊子吸走他們,並帶到另一個主體。微絲蚴可在出生的狗體內活長達兩年。如果在此期限之後,蚊子並沒有接他們,他們會老死。 寄生蟲有五個幼蟲階段,被稱為L1, L2,L3等 。 心絲蟲微絲蚴為第一期幼蟲, 即L1S 。 當蚊子吸了心絲蟲微絲蚴,微絲蚴會在蚊子內發展到L2及L3,這足夠感染一隻新狗。當狗被感染的蚊子叮咬時, L3是不會直接存入狗的血液中。相反,它是沉積在蚊子叮咬旁邊吐的一小滴裏。 在接下來的一至兩個星期在新主體的皮膚內發展成為L4。而L4將生活在皮膚內三個月左右,直到它發展成L5階段並準備進入主體的循環系統。 L5,這實際上是一條年輕的成年蟲,會遷移到心臟和外面的肺動脈那裡進行交配。 成人心絲蟲 成年心絲蟲是頗大的,有幾英寸長,什至可長大到14英寸長。在成年期,心絲蟲喜歡生活在肺動脈,而不是在心臟。它遊到一個舒適的管狀動脈,被經過的血液按摩和滋養着。在被感染的狗的肺動脈,心絲蟲的存在會產生強烈的炎症反應和血液凝塊。如果蟲量增多,心臟必須加倍努力通過堵塞動脈血管輸送血液。 以一隻40磅的狗為例,超過25條心絲蟲就可以佔據心臟的右心室的大部分空間 。身體會令心臟變大和血壓升高去填充身體的需要,直接做成日後心臟病和高肺壓,對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預防心思蟲 心思蟲雖然可怕,但其實是很容易防禦的。 任何養狗人士都必須往獸醫診所為狗狗先做測試,證實未有感染心思蟲後,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狗主可選擇服藥或一年一次的預防針。 所有診所出售的心絲蟲預防劑均能剷除在皮膚內的L3及L4。伊維菌素產品(Ivermetin)還能夠殺死年輕的L5。 如一旦發現或確診狗狗有感染,就要盡快跟隨獸醫的指示及早醫治。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 姚俊豪醫生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3月1日 信報 養狗基本法
狗兒健康,最基本要營養均衡。要注意不同年齡,體形和品種的狗有不同飲食要求, 要為牠們謹慎選擇狗糧。優質商業狗糧多能提供各種所需營養, 它們有許多不同味道和質地,好的乾糧和罐頭食物也適合餵飼。大量清水也很重要,尤其是幼犬和老犬,牠們如果得不到足夠水份,可迅速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大形狗種應避免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和劇烈飯後運動,這會導致胃膨脹及扭轉,增加生命危險。良好的口腔衛生也不能忽視,腐爛的牙齒不僅可導致鼻竇或眼睛發炎,細菌更能蔓延到心臟,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環境安全也很重要。帶狗出外時,主人應有效控制自己的寵物,以防被車撞傷或被其他動物攻擊。在炎熱的夏季,狗兒可在很短的時間內中暑。如果要留狗兒在車上,記得打開部分窗戶保持通風。 頑皮的小狗往往很喜歡咀嚼東西。常見的家居危險用品有電線,襪子,垃圾,小玩具,針線和骨頭等等。吞食這些東西能導致食道,胃或小腸嚴重損傷或堵塞,甚至死亡。將家居整齊一點,少放雜物,就可以防止悲劇發生。 年年驗身 養什麼寵物都好,每年至少一次的定期獸醫檢查是必須的。適當的疫苗接種計劃可預防或減輕嚴重的傳染病。香港狗隻基本要預防狂犬病 (rabies), 狗瘟 (distemper virus), 腸炎 (parvovirus-2), 肝炎(adenovirus-2) 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通常在小狗8週大注射初次疫苗,12週大給予第二次注射,16週大第三次注射。然後1年後注射加強疫苗,再每1-3年重複注射,以確保持續保護。 狗隻很容易有跳蚤和牛蜱。對跳蚤過敏的狗狗會抓傷自己。牛蜱更可傳播血液寄生蟲導致小狗貧血,發燒,虛弱,甚至死亡。預防跳蚤和牛蜱,可用每月在頸滴藥的方法和配帶牛蜱帶。另一種常見的寄生蟲是心絲蟲, 它通過蚊子傳播,感染心絲蟲會影響心肺健康,嚴重感染可導致死亡。每月口服心絲蟲藥或每年注射疫苗可預防心絲蟲。腸道寄生蟲可導致體重下降,嘔吐,腹瀉,肛門發癢和影響成長。常見的建議是小狗3週大起每2週用驅蟲藥一次,8週大後每月一次,成年狗(大於6個月)每1 – 3個月一次。 跟足以上的基本法,飼養狗隻,其實可以很輕鬆。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 林己知醫生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2月22日 信報 貓咪易養嗎?
很多人說貓比狗容易飼養,實際並不。貓有自己獨特的生理需要和疾病。他們神秘的行為,往往令疾病難於被發現。有了適當的照顧,貓可以活得更快樂和長壽。就像人類,良好的營養,適當的體重和運動都是重要的。同時也要為他們預防寄生蟲和接種適當的疫苗。 要為貓兒提供均衡飲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他們有特殊的飲食要求,不應該被餵狗糧。貓是肉食性動物,有更高的蛋白質需求,和需要特定的氨基酸(如牛磺酸),沒有肉他們無法生存。然而只餵食肉類,也會缺乏礦物質,如缺鈣會讓骨骼不能正常生長。由於其獨特的飲食要求,一般家庭實際上很難提供良好的均衡飲食。優質商業貓糧有不同味道和質地,好的乾糧和罐頭食物都適合餵飼。但是,某些情況下,如腎或尿道有問題,餵濕的食物較好。如果把食物隱藏在不同的地方和少吃多餐也能為貓提供一些樂趣和挑戰。 接種疫苗保健康 貓很容易有跳蚤。它們吸食貓的血液,可導致小貓虛弱和貧血。對跳蚤過敏可導致他們抓傷自己。跳蚤也可令人發癢,和增加“貓抓病”的機會。預防跳蚤,可用每月在頸滴藥的方法。但千萬不要使用狗的防蚤藥,因為它們可能含有氯菊酯 (permethrin),能令貓致命。 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是蛔蟲和絛蟲。它們可導致體重下降,嘔吐,腹瀉,肛門發癢和影響成長。正規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上有許多不同的驅蟲產品。常見的建議是小貓3週大起每2週用一次,8週大後每月一次,成年貓(大於6個月)每1 – 3個月一次。 接種疫苗是保健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預防俗稱貓瘟的feline panleucopenia virus (FPV)和俗稱貓傷風的feline herpes virus(FHV -1) 及feline calicivirus(FCV)。通常在小貓8週大注射初次疫苗,12週大給予第二次注射,16週大第三次注射。然後1年後注射加強疫苗,再每1-3年重複注射,以確保持續抵抗病毒的水平。 防跳蚤藥,驅蟲產品,和疫苗注射通常非常安全,然而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因此必須詢問你的獸醫。其實正如人類一樣,動物都需要一個你信任而可靠的家庭醫生,每年定期做一次基本的身體檢查,盡早發現一些隱藏了的問題。如果可以做足以上要求,貓咪,你還會覺得很難飼養嗎?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 林己知醫生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2月15日 信報 獸醫貴過人醫
飼主對獸醫診所最常見的投訴是:貴!好貴!及點解咁貴? 我曾經以為,「非牟利獸醫診所」可以免疫於這些投訴,但原來也不一定。結合了多年的經驗,我終於參透了一些「玄機」。也要為業界作一些平反。 我不否認,每一個界別都必定有害群之馬,獸醫界也不例外。獸醫診所開天殺價、海鮮價、「趁病打劫」…時有聽聞。 但看獸醫貴過看人醫卻是一個很錯誤的比較及似是而非的假象。 而這個假象的制造者,往往正是飼主自己。 根本的分別 看獸醫和看人醫有一個最根本性的分別:人往看醫生是自發性的,動物往看獸醫則是被動的。 基於這份自發性,大部份人在發病初期都會懂得盡快求醫,而且都是光顧一些普通門診的家庭醫生。涉及的都是小病如傷風感冒腸胃不適皮膚病之類。所需醫療費是有限度而可接受的。 反觀動物,絕大部份都不是在發病初期前往求醫的。導致這種「延醫」的壞風氣背後可能的原因是: 香港依然有很多飼主有錯誤觀念,認為動物「天生天養」,很多小毛病會慢慢「自己好返」。亦有主會胡亂用人的成藥為動物醫病,最後將「小事化大」。因為錯服人的成藥而致命的動物,在獸醫診所是常見的。 香港人工作繁忙,每日和動物相處的時間也不多,動物的健康慢慢起了變化而飼主仍懵然不知。而動物固然也不會說話,不能主動告訴你自己生病。 很多焦急如焚的主人帶動物來診所求助的時候;動物已經病入膏肓。有飼主告訴我們動物已經兩星期不肯進食,以為他是在「扭計」而已。 試想想,這些「被延醫」至身患重病的動物所需要的醫療費用,又怎可以和我們日常的一般門診相比較。 隨便舉個實例。貓咪食慾下降,悶悶不樂。主人一直以為小事,沒有求醫。到見獸醫時,主人能提供的線索不多,動物又啞口無言,要做各種血液檢測什至超聲波才可找出病源。結果可能是晚期的腎衰竭,貓咪必須要留院接受輸液治療。這些醫療程序,如果是在人的私家醫院進行,絕對費用不菲。但在獸醫診所,卻通常會換來一些冷語:「嘩,隻貓冇胃口,要醫咁貴?!」 如果我們由飼養動物的第一天開始,學懂如何護理動物,定期為動物身體檢查,「睇獸醫好貴」這個印象,可能從此消失。下星期續談。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主席 麥志豪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2月8日 信報 貓殺手FIP病毒 (2)
大家都會好關心,究竟FIP有沒有傳染性?雖然FIPV的中文是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 但Dr. Niels C. Pedersen (小動物傳染病、免疫失衡及比較基因的國際權威)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和實驗都證明因接觸而感染FIP的機率其實是不高的。就算不幸體內真的有FIPV也不代表一定會是FIP病患者。病發與否其實視乎體內有沒有健全的CMI(細胞媒介免疫)。 感染後的情況可分為三類: 1. 如貓隻體內有健全的CMI: 可消除病毒。 2. 如貓隻體內有局部的CMI反應:屬於non effusive disease (乾性)。 3. 如貓隻體內有較弱的CMI反應: 屬effusive disease (濕性)。 而濕性的比率佔所有病的60-80%. 幼貓的發病通常都是突然的, 相比下, 成貓的發病多數是緩慢的。FIP 的臨床病程可由數天至多月不等, 一般濕性的時間較為短. 在感染初期, 常見病症有發熱、嗜睡、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腹瀉等. 何謂濕性何謂乾性? 濕性: 濕性的意思是指FIPV攻擊血管壁及對其造成炎症 (vasculitis), 而導致大量含高蛋白質的液體從血管滲入腹部或胸部. 一旦貓隻有胸膜積水 (佔30% 的濕性 FIP,亦可同時有心包積水),會出現呼吸困難. 如若貓隻有腹部積水(佔80% 的濕性 FIP), 明顯貓隻的腹部會漸漸膨大, 相反貓兒則逐漸消瘦.倘若炎症影響肝臟的話, 動物會出現黃疸。 乾性: 會出現什麼臨床症狀主要視乎granuloma (肉芽腫)影響什麼器官或組織, 最常影響的地方如眼 (視網膜炎、葡萄膜炎、眼前房出血、角膜混淆等) 、腹腔內的器官 (腸系膜淋巴腫大、局部性腸道肉芽腫等)、中樞神經系統 (行為改變、動作失調、眼球震動、輕癱、癲癇等). Dr Andy Sparkes (國際知名的貓科專家) […]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1月25日 信報 貓殺手FIP腹膜炎(1)
“醫生, 醫生.我隻貓B B個肚點解會咁大? 佢係咪有蟲? 佢都食好多野架喎, 係咪食得太多? ” “佢係有腹水. ” ‘我隻貓嘅眼好似怪怪地’ “佢係有葡萄膜炎”. 遇到以上情況,貓隻好可能已經感染了貓主聞之色變的FIP – 貓傳染性腹膜炎。 何謂FIP? Feline Cornoaviruses (FCoV, 貓冠狀病毒) 是一種傾向影響腸胃又或呼吸道的病毒, 它的biotype (生物型) 可分為 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 (FECV, 貓腸型冠狀病毒) 和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FIPV, 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 它們的分別在於病發的症狀和威力. 在世界各地的貓群中, 帶有FCoV的貓是非常普及. 有研究顯示在養貓場的貓隻有高達80-100% 都是seropositive(血清呈陽性反應), 而在只有一隻貓的家庭中則為25-40%。 而致病威力較強的FIPV是由FECV 突變而成. FECV是在腸細胞中增殖的, 33%受感染的貓會在糞便中散播病毒 (早期患病時, 亦可由唾液散播);有些只會散播幾個月, 但有13% 貓隻會成為長期帶病毒者, 無間斷地散播病毒. 感染途徑主要是 faecal-oral route (糞便中的病毒經口腔傳染), oral-oral route […]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1月18日 信報 寶貝患了糖尿病
當我們選擇了收養寵物的那一剎那開始,我們應該已經接受一切和牠們並存的問題。但可恨現實是,不少診所遇到的客人,因為動物有長期病患或殘缺而選擇棄養甚至人道毀滅的個案真的不少。 糖尿病是其中一個最常令主人「厭棄動物」的問題。 所謂糖尿病,是因為動物身體某些原因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令他們不能適當地使用體內的葡萄糖。正常腎臟能夠防止葡萄糖在尿中流失。但患有糖尿病的動物,因血液存有太多的葡萄糖而淹沒了腎臟防止葡萄糖溢出尿液的功能。因而令動物尿液裡的糖份超標。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症狀有:飲水過量,排尿過多,暴瘦。 通常從病歷和測試顯示血液中葡萄糖急劇升高(和在尿中發現葡萄糖),就能診斷是糖尿病。一旦確診後,動物就需要每隔12小時打胰島素。大部份的主人都會覺得很困擾,認為沒有能力照顧動物。 這個亦是最常見遺棄動物的「原因」。甚至有主人抗拒打針,「由得佢啦!有幾耐命咪幾耐囉。」但如果患糖尿病是你的家人,我們又會否持同一種態度?動物既然不能自己照顧自己,作為主人,就更有責任盡能力去照顧牠們。 你將需要學習如何給你的寵物注射胰島素。你的醫生或助護理應清楚仔細地教您皮下注射的技術(在皮膚下,非血管的注射)。有些情況下需要寵物住院幾天的初始調節,但大多數的寵物經診斷後已可在家接受注射。起初注射可能看起來令人生畏,但大多數主人都驚訝原來在家注射是如此容易的。放鬆一點心情,你和你的寶貝可以很快就適應這個生活上轉變。 永遠不要改變你的醫生建議的胰島素劑量。要確定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如不同類型的胰島素是比較合適的),你的寵物將需要一個血糖曲線去監察血糖水平,在12至24小時內每2至4小時左右監測一次。這種測試方法告訴醫生注射胰島素能有效多久,以及一天的最低和最高的血糖水平。找出你的寵物的曲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它會需要幾多劑量和幾個曲線去確定正確的劑量。畢竟,動物是我們的伙伴,絕不能因為牠們有病就離棄牠們。 非牟利獸醫診所 姚俊豪醫生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1月11日 信報 多囊性腎病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敘述一個關於約40 人的大家庭因近親亂倫繁衍了很多有不同智障程度和畸形的下一代。近年愛護動物人士關注的”puppy mills”議題亦屬雷同的情況,只是後者發生在動物身上,而非人類。它們的生活環境極度惡劣外, 從來沒機會感受愛與關懷,而最可怕是近親繁殖亦同時帶來了很多隱蔽的健康問題。 很多人終日問: 「都已經由細養到大架啦, 都仲可以咁惡, 連主人都咬。」 「點解佢成日病, 抵抗能力咁差架?」 「點解人哋D 動物咁長壽, 我個隻冇病冇痛就咁短命?」 事實上, 以上的種種都極可能是因為近交引發而衍生的健康、行為、和免疫系统的問題。 為何近交會出現較多的健康問題? 這一切都可以歸咎於基因遺傳病, 如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多囊性腎病, PKD), 它是一種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ed disease (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 簡稱AD-PKD)。動物只要有這基因 (PKD1),即使沒有帶病源(carrier),它們也都注定會發病。如父母其一帶有PKD1, 後代有50%機會也會有PKD1。如父母雙方都帶有PKD1的話, 遺傳這基因給下一代的機率更會躍升至至少70%。PKD 常見於波斯貓或有波斯貓血統的貓, 異國短毛貓和英國短毛貓。 全球大約有38%的波斯貓,亦即6%的貓都帶有PKD1。現時的醫學有兩種診斷方法, 一: 基因測試 (準確度100%, 可在動物於三四個月大時執行, 但擁有這技術的國家並不多。)二: 超聲波測查, (如在動物十個月大和找經驗熟練的獸醫做檢查的情況下,準確度可達95%)。隨著年齡的增長, 在腎臟中的水囊會不斷地變得更大和更多, 慢慢地正常腎細胞的數目會減少, 腎會變得異常大, 最後影響腎功能而導致慢性腎衰竭。有時候,除腎外, 肝臟亦同樣可能有囊。大部分帶病的貓都會在五至八歲 (平均七歲)時開始出現病徵:如頻尿、煩渴、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嘔吐、瞌睡、全身無力等等。 在香港的私人住家繁殖模式中, 還沒病發的貓很多時已經被利用繁殖下一代。一代接一代,PKD1會無止境的流傳下去,令每一隻貓都無一倖免,一生飽受這遺傳病折磨。 當然,你不要奢想那些所謂‘主人’(實為冷血的自家繁殖者)會肯花錢為小動物醫病。 下次逛寵物店或透過自家繁殖購買寵物時,你見的「準子女」其實極有可能已帶有AD PKD 的。 愛惜小生命, 做個有責任的真主人。支持領養 […]
Read More【專欄文章】2014年1月4日 信報 劣質繁殖致膝蓋移位
自古以來,人類「消費」動物, 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喜好來決定動物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為了提升羊毛的質與量,我們改變牠們的基因令毛質變得更密更皺摺;又如設法培育牛隻擁有脂肪平均的肉質。更會因為我們的個人喜好來繁殖一些與大自然有別的動物,例如異國短毛貓 (exotic short hair),北京狗,八哥這些短鼻品種絕不是自然選定 (natural selection) ,而是人為選定。 這些人為選定亦成為遺傳病的開始,近年來小型狗以至迷你狗成為養狗人仕的潮流玩意,尤其是貴婦狗和芝娃娃(chihuahua) ,由大、中、小至超迷你品都有。而牠們亦是我們最常見有膝蓋移位這個遺傳病的品種。 膝蓋移位,或膝關節脫臼,可以從嚴重程度分類,由零級到最嚴重的四級。從膝蓋可以用人手脫臼,而會自然地回復正常;至永久性脫臼而不能復位。等級要經獸醫檢查而斷定。 膝蓋骨脫位的其中之一原因是股骨的遠端形狀異常,導致淺膝蓋骨溝。 另一主要原因是股四頭肌腱的附著於脛骨的位移,從而使膝蓋骨內側移位時股四頭肌彎曲。 脫臼到內側的傾向有機會導致短暫性跛行,直至膝蓋骨能返回到其正常位置為止。膝蓋骨脫位程度會隨著時間增加因為股骨溝變得更平坦,令腿的彎曲增加,並且隨著膝關節的結構弱化,持續變形的關節會引致關節退化病,疼痛,以及行動減慢。 如果發現寵物有跛行、「吊腳」或一拐一拐的怪異走動,可能是膝蓋骨移位的徵兆。輕微的,只需適當地調節日常生活去減輕有關節炎機會。但如果嚴重的話,就需要做手術去修正小腳骨和韌帶的位置,與及將大腳骨的溝槽加深, 令到膝蓋骨不再移位。這個手術適合大部份有膝蓋骨移位的狗,但有少部份動物因為問題太過嚴重,而需要用一些複雜的截骨矯正手術令受影響的大腳骨或小腳骨得以修正。 有些品種的發病率比較高。已知的品種包括: 芝娃娃,英國玩具獵犬,日本犬 (Japanese spaniel),摩天使,蝴蝶犬,北京犬,松鼠狗,貴婦狗,八哥犬,西施犬,約瑟爹利等。如果擔心或懷疑自己的小狗有這個問題,最好帶到獸醫檢查。如有需要及早醫治。當然,最好就是停止購買這些人為選定的狗隻品種呀。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 姚俊豪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