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2016年9月15日 AM730 做節的煩惱

人愈大,愈怕做節。並不是不喜歡找機會和家人聚會,而是在香港的做節文化裡根本就不是這樣一回事。
今時今日,相信大部分家庭都會出外做節,當然主要是在大酒樓。由於市旺,一般酒樓都想做盡兩轉甚至三轉的生意,而客人就必須匆匆忙忙的在兩小時內完成一次家庭飯聚。扣起了有人遲到、被催埋單及將食物打包的時間,家人真正互動的時間其實只有個多小時。還未計吃飯期間大家都要check WhatsApp,上facebook或玩手機,不看手機的都會看著酒樓內四方八面的大電視。配上全場的杯碟碰撞聲,小朋友哭叫聲,家人可以認真享受相處的時間嗎?有認認真真的談談近況,說說心事嗎?
而侍應為了保證不延誤下一轉生意,上菜的時間都相當急趕,以一家人吃一個十多個菜式的套餐為例,大部分時間餐桌上都會放了六、七大碟的菜。 至放滿了一桌,侍應總有辦法為你化零為整的將幾碟菜湊搭成一碟,在晚餐尾聲時你會以為自己在吃盤菜。
當然,最叫我苦惱是那個很典型的香港式菜單,對一些追求健康飲食及拒絕吃動物的人來說,基本上是沒有甚麼吃得下肚的。大魚大肉,鮑參翅肚。難聽點說是舉目都是屍體,就算一味生菜冬菇鮑片也是浸在一大盤的蠔油上。通常我都要留待最後的乾燒伊麵才重點出擊,導致很多次做節後都要回家吃消夜「補飛」。
這都可以忍受,最大挑戰是一不留神,話題扯上了政治,一家人總有幾個黃幾個藍的。特別今次中秋適逢立法會大選之後,一說到大家各自的賽後分析,所有菜的味道都是同樣的火藥味了。
我想,其實做節是否一定要依循這種模式,一家人去coffee shop嘆下午茶可以嗎?一家人到郊外行行山又如何?或去看一套電影,聽一個音樂會可不可以?
做節的重點應該是家人,而不是食物。
麥志豪,NPV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 管理著全港最繁忙的動物醫院,每日見證著充滿喜怒哀樂的動物故事,半生緣繫動物,來生最想做一隻每天都睡二十小時的家貓!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管理著全港最繁忙的動物醫院,每日見證著充滿喜怒哀樂的動物故事,半生緣繫動物,來生最想做一隻每天都睡二十小時的家貓! FB: http://www.facebook.com/mark.mak.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