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2016年1月23日 信報 專業,溝通與諒解

香港動物醫療的發展越趨專業。這不單是指業界醫療水平的進步,也是指業內的指引與規管也越趨透明與嚴格。 獸醫管理局有明確指引,我們要給予動物最好的治療,為動物診斷時要作最全面的檢測。 而獸醫很多時候為了保障自己的專業,自然要求客人盡量配合,多做一些檢測化驗的程序,從而對動物病情作最準確的判斷。而當然,為了達到更專業的水平與規範,成本就難免的上升。大家當然很快就會想到,動物主人要負擔的動物醫療費豈不是會越來越重。

很多人都不明白,動物去看醫生跟人去看醫生是有很大的分別。我們平常去看門診,可能不消三分鐘醫生就可以完成檢查到確診到開藥,這是基於醫生很快從問診的過程就可以確定了病情。 但動物就不然,一隻不肯吃的貓被帶到獸醫面前並不是問主人幾句就能找出病源,全面的驗血加驗離子然後照x ray似乎已是很基本很平常的事。記得還只不過是7、8年前,獸醫診所未必一定有自己的驗血機,更枉論x光了。即使有x光,很多還是用舊式沖片的。今日,大部份診所都裝置了數碼x光機,一秒一張,不消幾秒就為動物照了幾個身體部份,幾個角度。還未安心?(同時指獸醫及主人),再照個超聲波吧,再拿多些樣本去化驗吧……如是者,可能在開始治療前已令主人不勝負荷。但我不是為自己業界開脫,有時這的確是不得已的「標準程序」。

我認識一個個案,動物主人是很不願意花錢,不肯進食的貓貓要留院,但主人卻不肯做太多的化驗。有一次,貓貓在緊張的情況下用口呼吸了幾秒,正常程序醫生可能要為貓貓立即作深入檢查,甚至放進氧氣箱,但明知主人會拒絕,見情況並不嚴重就沒有提出了。後來貓貓病情出了變化,主人更到獸醫管理局投訴醫生。這位醫生一方面感到冤屈,但另一方面是上了一課,多做並沒有錯,少做卻可能惹禍。

上星期有一個在我診所的病例,一位老人家帶狗狗求診,狗狗身上長了一個拳頭大的腫瘤。我的醫生建議要先為狗狗驗血,再進行手術,留院一天觀察,然後再拿組織往化驗。這已經是最低限度的程序了。但老人家沒有錢,只可負擔2000元,(以上程序連手術,即使是非牟利也要多於2000元的,在私家診所就更沒可能了。)於是診所和客人商議後,做了一個可能不太專業的決定,就是省去了當中一些程序,而我再給老人家一個折扣。最後在2000元內醫好了狗狗,開開心心的出院了。

獸醫要達到更專業的水平與規範,診所和客人彼此都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而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其實是充份的溝通與諒解。

非牟利獸醫診執行主席 麥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