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寵物、街坊、朋友 2018年08月17日 AM730

在香港,養寵物的家庭愈來愈多!根據政府統計,單是飼養貓狗的戶口數目已超過三十萬戶。市民依然以購買為主,在傳統的寵物店買的有,透過網上買的也有,而且愈來愈多。至於寵物九成以上都是來源自本地住家繁殖。 當然近年也興起了領養的風氣,領養除了省卻了一筆費用,領養者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救了一條生命。在香港,每星期都有十幾個大小組織舉辦領養日,等待領養的動物真是數以千計。有人問,這些動物從那裡來?大部分都是有人主動遺棄的,每年都有幾千隻,也有不少是流浪街上被拯救的,或新出生的。簡單說,是百分百「供過於求」。

但除了家養外,香港還有另一種飼養動物的模式,就是放養。 而這種放養背後的心態又未必是飼養一隻「寵物」,很可能不過是對在街上流浪的動物一種出於同情的照顧,或甚至是街坊街里的互相關照。沒有所謂主人不主人,朋友不朋友。只是人之常情,有情有義而不一定有甚麼責任。
我認識很多朋友,都會定時定點的照顧很多流浪動物,每一隻都改了名字。亦會盡量幫牠們絕育。 動物如果病了(其實街上的動物又怎會沒有病),會盡力帶牠們看獸醫,帶不到也沒辦法。有時看到照顧開的動物生老病死,會有點難過,但也不會太上心。

我診所隔鄰的菜檔很好,長期照顧著一隻老貓,街坊都叫牠龍哥!龍哥在菜檔不同的角落睡,睡飽就吃,吃飽就睡。閒來在街上逛一兩圈,自由自在。你可能會認為,如果龍哥可以「上樓」就好了。但單是我工作的深水埗區,相信有過千隻龍哥。港九新界離島,說有過十萬隻龍哥已經是很保守。這個現實,你懂的。

說到底,人的世界不可能沒動物,至於選擇以上那個形式和牠們共處,才是文明社會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動物緣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對香港幾乎絕望,對人生充滿希望。 滿肚密圈,老馬可能走火,惹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