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2018年07月24日 是「牠」也是你和我 NOW.COM

每天大清早,小妹妹張開眼第一個見到的一定是她最好的朋友,陪伴她一起成長的;一隻四歲大的拉布拉多。因為每朝「牠」都準時狠狠的用舌頭幫她洗臉。小妹妹總會跟「牠」講早晨,開始她快樂的一天。
然後就匆忙出去看看另一個「牠」 – 爸媽新買回來的BB 貴婦。小妹妹不過是八歲,卻母性大發把狗狗當成了自己的女兒, 每日都花不少時間把「牠」抱在懷內,跟狗狗說著BB 話。這一家五口,是一個幸福的中產家庭。
然後,小妹妹在餐桌上遇上另一個「牠」,那隻被化身成餐肉腸仔火腿的肥豬,和另外一些「牠們」所生出來的雞蛋。小妹妹一邊跟「牠們」玩耍,一邊吃著另一個「牠」。

早餐過後,小妹妹和媽媽一起去溜狗,拖著那體型也不算小的拉布拉多,走出這專業管理的屋苑,小妹妹卻遇見那個「牠」,那隻蓬頭垢面,瘦骨嶙峋的流浪狗。
媽媽一看到「牠」就發飈:「不要動,不要怕!小心呀!不要走過去!(牠)會咬人的!」小妹妹其實沒有什麼害怕,只是本能地緊緊地拖著「牠」,怕自己的好朋友被「牠」傷害。
他們急步走回屋苑,媽媽第一時間就找了經理投訴:「屋苑附近怎可能有流浪狗,咬親我個女同我隻狗點算?!」經理急忙道歉,並立即致電漁護署,要求盡快派捉狗隊來將「牠們」捉走。
小妹妹問媽媽,流浪狗會被捉到那裡?之後怎樣? 媽媽說:「牠們」的事,怎知道?不要管了!

爸爸答應了小妹妹去海洋公園,在公園內小妹妹又看到很多的「牠」,那隻熊貓,那隻樹熊。和那些在魚缸內摩肩接踵大大小小的「牠們」。
沒有人介意「牠們」是從那裡來,或有什麼未來。「牠們」在園區不過是展品。
當然還有一群出色的表演者 – 海豚,「牠們」飽經特訓,每日都很守規矩的翻滾轉跳,本來應該在海洋生活的「牠們」,竟已以為公園是自己的家。 小妹妹看在眼裡,一切都很理所當然。

接受了一輪所謂「生態教育」,小妹妹又要去食生態裡的「牠們」了,今次的「牠們」就是漢堡包夾著的牛大哥! 小妹妹一邊吃,突然想起在西貢見過的黃牛。
「爸爸,我在吃的牛肉就是(牠們)嗎?」
「當然不是,你吃的是進口的凍肉,我們不認識(牠們)的。你在西貢見到的牛牛,我們不會吃的。」
小妹妹看似明白,其實比之前更不明白。

經過快樂的一天,小妹妹很心急回家見她的好朋友、寶貝女。 但在見到「牠們」之前,她又看到了牠 – 那些骨瘦如柴的流浪狗。 雖然牠在遠遠的遠處,但小妹妹依然看得出那淒涼的眼神……
「爸爸,(牠)應該很肚餓呀,我們給(牠)一點食物好嗎?」
「不可以的,(牠們)是流浪動物,我們餵(牠),會影響整個生態環境。 放心,管理處找了漁護署來捉(牠),沒問題的。」
小妹妹看似明白,其實比之前更不明白。

究竟,我們每天愛的、吃的、遇上的牠、牠、牠……是同樣指動物嗎?
牠……如何定義?由誰定義?

**** 建議閱讀: 陳燕遐 / 潘淑華策劃的 《 「牠」者再定義:動物與人關係的演變》,如何重新思考和界定人與動物的關係。

 

人面獸心 – 麥志豪
非牟利獸醫執行主席,多棲動物,人面獸心。 活到中年,才絕望地明白最愛的還是動物,最弱勢的也是動物。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rk.mak.182

原文:  https://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314133&catCode=126&topicId=658&main=y